麦当劳健康餐败给心理学
作者:编辑部
2024-05-15
摘要:消费者去麦当劳点餐时,并不会仔细思考健康问题,只会快速扫过菜单,就用系统一做决策。

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完美结合,就是行为经济学。

先说说经济学,经济学主要分析人类在经济体系中会做出哪些行为?原因是什么?经济学就是在阐明这些问题,并归纳出理论。

“不过,这不是行为经济学的定义吗?”没错,行为经济学问世前,就有一门学问专门研究。既然如此,为什么还要行为经济学呢?因为传统经济学无法真正阐明人类的行为。

事实上,人类很常做出“不理性的行为”。从理性思考,如果不想变胖,就应该吃健康、清淡的食物,偏偏大家都会选择重口味的食物;我们都知道为了将来着想,应该多存一点钱,却总在购物时,忍不住添购一些不必要的东西。

既然经济学没有考虑到人类的心理因素,那就有必要加入心理学才行。至此,我们终于可以从更全面的角度,来分析“经济活动中的人类行为”。

行为经济学之所以快速普及,是因为符合社会的需求,也可以说,行为经济学解决了经济学束手无策的问题。

在日本,20岁以上的国民会自动加入国民年金,上班族则是加入厚生年金。换句话说,政府直接从薪资里提拔,人民不需要做任何动作。

相对的,美国的年金体制则是让国民自己选择要不要加入。然而,美国普查局发现,55岁到66岁的美国人,竟有五成没有存退休金。

当然,大企业都有引进提拔制度,也会建议劳工多增加提拔额度。但现实是,有人不肯加入或加入了也不肯增额度。

“缴纳年金有好处,为什么大家都不做呢?”传统经济学认定人类会做出理性、正确的行为,因此无法解释这个问题。行为经济学提供了解答:

一、惯性:人类不喜欢麻烦,偏好“照旧”。出于惯性,大家觉得缴纳年金很麻烦。

二、损失回避:负面情绪值远大于正面情绪值。所以,当下薪水减少一万元的冲击,远大于储蓄增加一万元的喜悦。

三、现时偏误:人类较重视当下,对未来可领到年金有种事不关己的感觉。因此,人们想把钱用于当下,而不是未来。

因为有这些偏误,本来应该理性思考的事,也被不理性思考比下去了。

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塞勒和他的研究伙伴班纳齐认为,应该反过来利用这种偏误。

首先是惯性,解决方法是预设加入公司的员工,都要缴纳年金,不需要任何手续。当然,不想缴纳的人可以选择退出。但人类是一种怕麻烦的动物,大多都会同意缴纳。

接下来,为防止损失回避和现时偏误的心态,也预设员工升迁后,会自动增加缴纳额度。如此一来,员工对增加缴纳额度也不会有抗拒感。尽管缴纳年金并非强制,但人基于惯性,不会去改动一开始的设定。

这个案例告诉我们,成功关键在于,这些改变并不大。塞勒提倡的这个理论称为“助推理论”是指用引导的方式影响人们的决策,并改变行为模式。

大脑在处理讯息时,主要使用两种思考模式,分别称为系统一和系统二。系统一属于直觉性的瞬间判断,系统二属于深思熟虑的分析判断。“行为经济学之父”康纳曼把系统一称为快思考、系统二称为慢思考。

系统一可说是人类预设的决策系统,但不代表系统一不如系统二。如果所有的决策都交给系统二,大脑会超载。

可是,系统一的瞬间判断往往会造成偏见,让人做出错误决策。所以,事先知道人类在什么情况下习惯用系统一,就可以避免误判。

研究显示,当我们太忙或讯息太多时,习惯用系统一做决策。换句话说,商业人士容易缺乏专注力,偏偏专注力是系统二的必备要素。另外,有时我们明明很擅长某项工作,却不小心出错,这也是系统一造成的。因为我们认为很简单,根本懒得思考。

我从学术界转战商业界,认识许多商业人士,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个现象。不管是大企业的高阶主管还是新兴企业的年轻职员,开会时常搞错重点。

“为什么消费者都不买公司的这项产品?加入这项功能大有好处,他们一定会掏钱买吧?”“为什么这款应用程序的下载数没起色?是不是价格设定错了?”诸如此类的问题被讨论到烂了。那为什么我说搞错重点呢?

因为这些议论,都只从系统二的角度来思考消费者行为。各位不妨回想一下,自己买东西时是怎么做决策的。

实际购物时,大部分情况都是用系统一,没深入思考就购买。很多人气商品的畅销,根本没有一个合理的原因。同理,消费者下载应用程序时,并不会认真比较,大多数人都是随兴下载一款好像不错的来用。

因此,企业做的市调结果,有可能与现实状况脱节,不能完全尽信市调的资料,这一点也有实验证明过了。世界知名的麦当劳也犯了同样的错误。

近年来,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,麦当劳做的市调也得到一样的结果,很多消费者都说,希望麦当劳有更多健康菜色。于是,麦当劳提供了消费者想要的东西。不料,这个策略反而弄巧成拙。

消费者真正想要的不是健康的菜色,而是油腻的炸物和速食。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来思考,各位就能明白各种原因了。

消费者去麦当劳,是用哪个系统呢?美国麦当劳的营收主要来自得来速,换句话说,消费者去麦当劳点餐时,并不会仔细思考健康问题,只会快速扫过菜单,就用系统一做决策。

另一方面,消费者在回答问卷时,用的是哪一个系统?不管是口头还是手写,他们都会经过思考,用系统二作答。

当人类用系统二时,通常会说出理想又合乎逻辑的答复。因为有这样的落差,在讨论商业议题或想理解消费者时,也要从系统一的观点来思考,才能弭平认知上的落差。

基本上,问卷属于一种定量调查(将问卷结果数据化,以利资料分析),无法真正理解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原因,以及使用商品的状况。而消费者多半也说不出购买商品的理由。

就算消费者称赞公司的产品精良、设计优美,也可能是当下思考后的说词。实际上,消费者买东西,都是用不理性的方式做决策,可能是看当下心情或偶然,甚至连时间因素都会在无意间造成影响。

因此,不论是开会讨论,还是做市调,都要考虑到行为经济学,才能深入了解消费者的心理。因为行为经济学就是用科学方法研究人类(消费者)无意识的决策机制(购买商品的理由)。


热门文章